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资料图)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作者:杨蜜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江林.探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自主-合作教改模式[J].才智,2013(04):64.
摘 要 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对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学科地位、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教学实施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更新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等系列对策措施,为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程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4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ZHANG Qinghua
(Shaping Middle School, Yibin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ibin, Sichuan 644005)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id the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about teaching performance, faulty resourc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performance f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put forward the renewal idea and the series countermeasure measure,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discussion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教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学内容陈旧、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和结构不够合理等,亟待解决。
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中学地理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情教育的需要。它不但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更让同学们意识到对于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地理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加强了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三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教会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四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教育手段。地理教材中有国家、乡土地理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当今我国有争议的国土及历史性问题,对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堪忧
众所周知,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不纳入升学考试,目前学科地位堪忧。一是从升学率观点出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基本上不重视,在教学条件、实验设施、课时安排、课时值、地理教师任用及待遇等方面均存在向升学课程倾斜问题;二是地理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源动力不足,认为承担地理学科教学就是上“豆芽”课,教好教坏一个样,存在一定得过且过的思想;三是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不想在非升学科目上浪费时间影响升学,乃至不学厌学者普遍;四是社会、家长抱着无所谓态度,地理学科学不学没关系,开不开设也没关系。
2.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评价现状
一是课程理念新旧、课程目标不强、课程内容学科本位严重。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就涉及地理学科,但由于课程的结构原因,学生感到茫然;而教材内容又把最难的知识点放在第一部分,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等高线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加上教学用具和条件有限,使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差,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学评价方法僵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依然以分数衡量,教师不得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获取知识,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成为空谈。三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主要表现在:(1)实践地理学科薄弱。学科特点应该是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正常的野外活动几乎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地理课外探索和实际活动。(2)地理教材部分偏难、偏深,内容偏多。课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编排上是应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应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的。(3)预备知识不足,学生学习困难。
2.3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科的建设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受升学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基本不设专职地理教师,有的学校2000余名学生,只有3~4名教师任教,还基本上都是临时抽调来任课的。二是课程教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正确阐述各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揭示各种地理过程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目前初中地理任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地理方面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对乡土人情知识也知之甚少。三是教学观念和理念滞后。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各部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知识方面,强调基本的知识结构;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负责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新观念、新理念得不到及时普及,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问题。四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地理学科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理性更强、图像地理信息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学习的评价方法、手段、内容、题型也发生了多样变化,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知识,而且更关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积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是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4 地理学科教学设施配置亟待完善
据调查,现行初中由于学科原因教学仪器设备短缺,硬件设施相对薄弱,致使教师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许多初中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象地形的褶皱、断层模型,甚至地球仪这种基本仪器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实验室更是缺乏,多媒体辅助设施也滞后,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课堂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期望值尚存在一定差距。
3 农村初级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3.1 顺应时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地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于地理课堂教学,努力促进动、图、声、影等教学方法的转化。二是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从优质课比武、优质课下乡等活动中把握时代气息,提高地理教学技能,拓宽地理教师的视野,调动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自身学习,要成为学习型、学者型教师,及时了解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积极吸取新的理论与模式。
3.2 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要有一支甘于奉献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理的地理教师队伍。一是各级各类领导要高度重视初中地理学科在今后生活、学习、未来工作及后续升学的重要性,在师资、课时、实验实施等软硬件方面予以支持,在待遇方面适当倾斜。二是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从 “承传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配备足够量的师资队伍,从专业方面、数量方面为初中地理课程学科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地理学科对未来生活、工作、升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3 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改进评价体系
一是以新课改为契机,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地理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整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情感与人格教育等。主要包括:(l)知识方面。通过专题和层次等形式来组织有关知识内容,突出基础性、现代性、应用性,明确结构、突出主干。(2)技能方面。加强实验技能训练,设计并开发有关地理在观察、实践、交流信息等方面的心智技能,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协调。结合乡土教材适当增加地理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3)科学态度情感和人格教育方面。通过初中地理学习,着力对体现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对初中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设计。二是改进评价体系。将系统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4 优化初中地理课程学科的教学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变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改变以往的“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力求开放性和多样化,优化教学过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教学法,野外观察法等,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生为本,将地理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配以教学案例加以示范指导。三是形成良好教学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教学互动,同时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做到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强化复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有趣、多能、高效”的特点,首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其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整合各种资源,把握好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34-36.
[2] 胡唐明.中学地理“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1-22.
[3] 蔚东英.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4.11:135-136.
[4] 宋颢.中学地理课例研修课程的特点与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44.
[5] 朱翔.新时期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创新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87-89.
【摘要】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教学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案例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学习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导入式案例、插入式案例、检验式案例、实践式案例和启发式案例,并分类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程;案例教学;分类运用
地理课程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密度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
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教学案例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好处。不过,在现有的论文里很少有根据教学目的不同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运用的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本人的课程教学实践,并经过与相关教师进行研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不同类型并分类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导入式案例
所谓导入式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初或者一个地理知识单元开始之时设计和运用的具有课程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入式案例适合选取那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或时事相关的地理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程往往不被他们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导入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通过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开始我们的课程。教师首先举出案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凭直观感觉和认识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标准的答案。通过这种基于常识的处理结果的不同的直观对比,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二、插入式案例
插入式案例是为了让学生确切理解所讲授的地理概念或理论而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插入的协助理解各种抽象概念术语的案例。这是一种主要为了释义、解疑、说理而插入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案例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教师必须明确,插入式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喧宾夺主,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这种案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适用于地理基础知识中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时候,对称经线的求法时我们可以把地球比做西瓜,让学生们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问题。适当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便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插入型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应该篇幅较小,针对性强。其次,应当同传统的系统讲授法结合运用,案例围绕讲授并为之服务。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讲解员,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案例,能将复杂、晦涩的术语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非常容易地领会到概念的确切含义。
三、检验式案例
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运用的、由学生进行合法性分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记忆或不完全理解的知识点,抛出一个在若干方面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找出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进行启发,与学生一一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直到全部挖掘出其中不正确的地方。例如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总是觉得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在地球上找到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标记,然后让学生们动手演示,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论证。这个案例更加关注操作方面的问题,就此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案例,并有效帮助其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知识。运用这种检验性案例能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运用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案例。这种案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性演示,并分析案例应该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给出解释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现实中案例的处理情况。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乡的气候的一总结,更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看看我们身边的植被类型,通过此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上和实践中应用,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启发式案例
启发式案例是为了提高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师一定要选用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案例,在讨论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注意扮演好导演、配角、评论员等多种角色。
当然,各种教学案例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目的,也有的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案例。本文通过区分和界定,不过是更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教学案例的不同作用,更明确不同课堂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取和适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无论哪种教学案例的运用,都需要教师选取带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案例,都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注意教学案例运用中各个环节的恰当处理,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并借助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必须明确的是,运用地理案例并不是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常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案例的运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辅手段。
参考文献:
[1]廉清.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6).
[2]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
[4]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5]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6]朱文星.高校法律意识教育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刍议[J].消费导刊,2009(9).
[7]宋涛.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
一、微课程教学
说到微课程,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指将知识课程缩小范围,但是微课程是源于国外microlecture,翻译为微课程,其原意是指时间相对来说较短的课程,比如针对单一的主题内容,将其录制成数分钟以内的视频演示或者是声音解说。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大多针对职业教育,随着网络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的移动客户端的应用,微课堂开始高速迈向教育领域,增强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普及性。到现今为止,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PPT式的微课程,这是一类较简单的课程,应用最广泛,以PPT的形式,主要由文字、精彩图片及背景音乐构成,其中设计PPT的动画出现画面,PPT的自动播放,让时间维持在五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的微课程,这一类课程大多应用于职业培训和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是由课堂讲师根据微课程的目标,按照模块化的顺序进行授课,并由专业人士实时拍摄,经过后期精心剪辑和转换,制作成完整的5至10分钟的微课程视频。三是情景式的微课程,这一类课程实行难度较大,制作成本高,是借鉴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拍摄模式,由企业牵头,组成微课程的研发团队,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为情景剧,编写剧情剧本,挑选导演、演员,在一定的场地进行拍摄,最后后期经过专业制片人的视频剪辑,制作成时间跨度为5至10分钟的微课程。微课程是一款短小精悍的精品课程,从课程的重点常考题型角度选材,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自主的高校教学模式,是学生短时间内高校学习的课程。微课程教学注重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学生的各个角度分析目前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查缺补漏,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重视在正规课堂教学下以辅助的形式,灵活运用,提升教学效率。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下短时间补充重点,与学校的教学相辅相成,巩固、完善课程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和微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调整,在课堂上结合微课程教学,更详细地解说、指导,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是延续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科目,地理本身是一门设计诸多科学知识的课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还是要将地理课堂结合信息科技,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能力,深入地探索地理的奥妙。首先,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系统地把握课程总体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海洋中。但是倾盆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知识,导致知识点的逻辑化顺序打乱,就如同大海捞鱼,总有落网之鱼,重点知识主次不分,学习则是不能掌握重中之重,相关的内容被遗漏。其次,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完全记忆下来,但这只是短期记忆,记忆片段如果没有反复记忆,最后只会被遗忘。最后,一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课程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思维设计的教案并非完美无缺,从而学生真正留下的知识又剩多少?微课程教学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立的,辅助课堂教学本身。微课程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以规划为两类:一是构建PPT的微课程,由多名资深一线地理教师联合设计。将微课堂深入高中地理知识,以简单的文字方式阐述重点知识,结合真切精彩的图片,加上音乐和重点突出的层次化动画效果,抓住学生的眼球,将注意力集中至微课程。在高中地理“宇宙”这一章节,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宇宙,比如宇宙大爆炸、恒星演化、探索宇宙的历程与意义、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等。在制作微课堂时,标注课程的重点知识,借以宇宙的图片资料,深入了解宇宙演变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亿年的宇宙变迁,动画式的效果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脑在不断地记忆画面片段。同时,让学生用图片的方式记忆重点知识,更高效,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应用视频拍摄的方式,不仅加入图片色彩,还加入讲师语音授课,更全面地、多样化地辅助课堂教学。配以图片吸引眼球,讲师声情并茂地讲解重点知识,使课堂效果以信息科技的角度重现。如在教学“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时,不同优秀教师一一指导重点难点,视频展现地球在不停自传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所谓黄赤交角的形成,回归运动的不断变化,更生动鲜明地演示,使得课堂效率事半功倍,进一步探究性思考地球与月球,微课堂结合现下实际嫦娥三号登月,积极探讨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的地理知识,积极辅助课堂教学。微课程在高中地理的高效灵活教学,促进学习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地进行优化自主学习,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手机普及率逐年升高,为微课堂深化应用创造了优势。三种类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受任何限制,提升知识利用率。同时,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微课程的灵活教学,不仅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应用于课堂教学,结合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与课堂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在把握系统大纲的教学下,合理地选择微课程,进行深层次的优化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钟丰郊单位:于都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惠茹.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9):20-23.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
1 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2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3 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上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4 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关键词】中学地理 案例教学法 实施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小组教学过程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明确各自的分工,进行互学习,按照学习任务的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为小组成员制定只有他们才能完成的目标,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不仅在完成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他们的目标。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小组成员进行全程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提升了学习效率。
一、收集资料
在中学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农村住宅选择方面的问题,并做好有关记录,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课题的内容。教师将这一个课题内容下放下去,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每人必须做好这方面资料的搜集工作。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来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学学生的实际特点,选用的教学题材要紧扣时代主题。以往的地理课程内容有较大的稳定性,没有很好的体现时代主题,这不利于中学学生地理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所以,教师在选用课程题材时,应紧扣时代热点,就可较好地把握了时代特征,因为这样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十分有效的。课题“农村住宅选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为宅基地是大家经常能够看到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教师在选用课题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使课题源于生活,回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此外,课题“农村住宅选址”不仅简洁,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了充分的想象,感悟知识,获得成就。然后,教师可以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工作。
二、提出案例
当教师看到学生各个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之后,内心感到非常欣慰,于是教师乘着学生的这股热情劲,提问到,同学们,你们知道农村住宅选址的注意事项吗?师:同学们想发言吗?如果有同学想发言,就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又提问道,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来补充一下自己观点,可以从你们记录的内容中查找?教师发出的提问不仅简单,同时包含了平等的因素,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师通过引导方式让学生对课题“农村住宅选址”进行思考,为接下来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条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看似随意,然而,却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思科与分析的环境。关键问题一:“同学们想发言吗?如果想发言的话,你们说吧。”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较好地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关键问题二:“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时,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解决它呢?现在,我要求每一名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为接下里的提问环节做准备,好不好?”教师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听取学生表达,显现学生思维,从而感受课堂精彩。关键问题三:“大家再将我刚才提到的问题,进行回顾。我们如何将我们搜集到的数据信息应用在后面问题的提出上?通过这个方式,再次呈现问题,将问题与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起来,得到结论,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案例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房屋为何面向东南,然而却不是坐北朝南?②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通过?③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与要探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师:大家来集中分析一下,我提出的以上二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1: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题展开的。师:对,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师:怎样把句子重新组织一下?生2:房屋面向东南,主要考虑到采光,前半上午,房前日照,后半下午,房后日照。师:好的,大家清楚了吗?师:同学们整理一下你们收集的数据。师:同学们要怎么做?生4:我们可以往下继续讨论。师:往下讨论,可以,还有呢?生5:我们需要分析问题的对立面。师:是不是有规律呢?生6:没有。师:我们试着讨论接下里的问题可以吗?生7:可以!最终讨论得出以下结果。①房屋面向东南,能合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间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下午半天,房子后面能够接受到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房屋的南面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光热充足,然而,房屋的背面能够接收到的阳光照射非常少,冬季天气干燥寒冷。②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取用生活用水非常方便,同时空气湿度曾大,有助于调节气候。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课题的自主表达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同学一块将自己的心得体验分享给大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将问题带入讨论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闪光点和新颖的地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有效地引入到问题的讨论当中,让学生在参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科特点与案例教学相符合,这使得地理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理教师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对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非常了解,由他们设计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郝身芬.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课程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9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阶段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地理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为初中地理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和实施之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时教学思想较为僵化、陈旧,课程教学的过程主要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对地理课程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和程式化色彩。同时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播,而忽视对于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停留在一个十分浅显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同时对教师的地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于是如何对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便成为当代初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建构更为新颖全面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质和学科能力,成为了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发展的新方向。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重新的整合建构,并且以此为基础和动力,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新理念的建构的几点看法和意见。
首先,改变传统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出地理课程的学科逻辑性和问题性,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能够“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与地理课程相关原理和知识,使学生在考试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往往习惯于采取由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和分析。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地理知识进行接收和记忆,导致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被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所充斥和占据,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课程教学理念引导和暗示,使学生认为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就是单纯背诵各种地理知识和原理,只要能够在教师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内熟练的背诵相关知识,记住各种地理标志和概念,就算是完成了地理课程的学习任务,实现了课程学习目标。
这种地理课程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学习时,只埋头对各种地理知识进行枯燥麻木的背诵和记忆,很少静下心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挖掘,体会地理课程的奥秘和乐趣。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地理课程自身的教学发展,贬低了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对学生今后地理课程方面的学习、发展以及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障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突出地理课程教学的逻辑性和问题性,引导和带领学生对隐藏在地理课程知识背后的地理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把握地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学习时,能够真正的摆脱机械式记忆,以一种逻辑推理式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对地理知识进行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使学生在积累地理课程知识的同时,发现地理课程的奥秘,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使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课程学习思维方式、方法。
其次,增加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案例比重,以教学案例作为教学辅助,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虽然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但是由于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理解性问题,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课程的学习难度,转变自身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做到从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出发,将各种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作为地理知识讲解的落脚点和切入点,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课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案例中,进行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扩展地理课程的教学视野,凸显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分注重地理学科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而忽视了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对于地理学习认知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地理学科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应该注重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拉近学生和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课程学习紧张情绪,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地理课程教学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和谐的沟通互动桥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地理课程中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学到的地理知识,带到课堂教学环境之中,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补充,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扩展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视野。在提升初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地理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向着更为全面、协调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89-03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综合素质。作为合格的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惯例、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的市场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从各种角度分析各种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因此,国内部分应用性高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涉外经济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工具科目,其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其特定课程性质特征并针对实践中教学的误区与改革的挑战,对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思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性质特征
1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在中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其属于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1]。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兼具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双重的学科特性,一方面,作为地理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空间特征显著,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到商品流通地域分布及其他组合的内容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贸易学科,它又具有动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其密联系当前的国际经贸形势,适应不同时期的外贸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国际贸易空间(地域)的概念和意识,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差异及全球格局的基础上,理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发展特点,系统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布局、地域经济特点、对外贸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熟悉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世界贸易运输业的布局,以及我国对外贸易运输地理。应当说,这门课程能为学生参与今后的外贸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考察这些事物或现象时,必须要有综合分析的眼光。掌握地理环境对外贸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从贸易进口角度分析,有利于了解世界商品分布,从而合理有效配置世界资源,降低进口成本;从贸易出口角度分析,有利于有效开拓海外市场,减少由于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导致的贸易受阻现象;从贸易运输角度分析,有利于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学生可以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研究如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及尖端科技、高加工度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形成的空间流动。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
二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
1 教师的专业不对口与专业素质不高
高质量的国贸地理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受中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招聘机制的制约,当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几乎没有对口的有地理背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国际贸易专业或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国际贸易地理学科属于部门地理学,学科级别在四级及四级学科以下,相关课程的人才通常出自世界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地理教育类的本科生,而这些专业对口的人才很少进入高校经济贸易院系从事国际贸易地理的专业课教学。另外,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一般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学分一般为2个,即周课时2节,再加上开设这门课的班级并不多,课程的重要性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来。以上原因致使大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都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
国际贸易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双重的学科特性。在高校的国际贸易地理教学中,一些国际贸易地理学教师本身没有学过地理学,也不懂得地理学鲜明的区域性与差异性,而他们只是通过自学或简单地培训就开始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该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天然的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地理学科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体系的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给学生罗列一系列地理常识,而不能利用地理学的空间思维方式来分析相关的国际贸易现象与问题,不能系统地运用地理学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另外一方面,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对该课程在职业上的应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该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重要性的意识,甚至认为该课程占用了学分,不应该列入开课计划。因此,高校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常常停滞不前。
2 国际贸易地理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
国际贸易专业是融理论、技能、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高考考生所接受,专业发展相对较成熟,并随着中国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长期依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而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环境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给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专业与课程培养目标不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缺乏统一规划与标准化。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也存在此突出的问题,其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而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国际贸易地理人才的培养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广泛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规划方案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目标、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重点、培养措施等。
三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误区
1 重地理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
传统地理课程教学观念认为,地理学就是地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地理科学与理论。事实上,地理学科不仅仅包括地理客观事物和随时发生的现象,而且还包括其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比如说分布与结构特征、区域差异、生产力布局等规律。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继承,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目前,对于地理课程,上至国家下至各大院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讲授时普遍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时没有压力,也没有兴趣。长期以往,要想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虽然现今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其课程改革却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强调学生识记能力的提高上,仍然以熟记地理知识为主[2],而忽视地理规律的分析与启发。
2 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虽然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工具型的学科,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本身的实践不足,学生最多只能在虚拟的环境中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以及进行规律的分析。以传统的地理教学而言,高中阶段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把学生完全限制在课堂上,但是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作为学科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被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3 强调其经济学科的属性,忽视其地理学科的属性
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兼具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的学科属性。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优的配置和充分地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欲望。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动态性,国际贸易地理试图在经济贸易规律的作用下,寻求经济贸易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其独特的区域差异性和动态性特征深刻地影响到资源的流通区域分布和结构特征及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当前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的编制往往忽视了其地理的特性,常常侧重于描述各种资源的配置格局与利用现状,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论述的不多,甚至忽略不计。
四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避开传统教学的误区,通过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加强其对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理解,学会从人文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等多种角度去分析各种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自上而下地转变高校国贸地理教学观念
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目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了解地理知识,进而想到自己的专业哪些地方要用到地理知识。然后再去进一步发现国际贸易地理中难以解答的问题,补充和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国际贸易问题,达到将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和生活工作常识去学习的目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性和应用实践性,国际贸易地理是国贸、物流、商务英语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而学科课程的设计必须为专业服务,同时也必须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服务,这就是大家平时讲的“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涉及知识面非常广,要求学生理解与识记的内容也十分多。再加上工具学科的属性本身要求学生的掌握程度不仅仅要熟记更要灵活运用。
2 新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改 教学优化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7-01
1.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程面临的问题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各科目的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及过程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全面性,这是传统地理教育所不能满足的[1]。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教学面临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具体如下:
(1)高中地理名词、概念、原理、规律都很多,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课堂内容过多,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2)高中地理教学板图、板画很多,复杂多样,教师要完成任务、绘图准确很不容易,如果不准确,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以往在课堂上用挂图教学,由于能见度低、信息繁多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4)地理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不仅涉及人文领域,还涉及到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这样,就更需要让学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传统的黑板教学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鉴于此,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2.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地理学科中很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模拟展示这些地理现象和出现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再配上精当的讲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突出以人为本理念,高水平、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课堂教学课件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基础和工具,也是给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手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利用课件按照教学规律,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一定要围绕着“以人为本”中心,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
多媒体为文本的动态呈现和运用提供了多种新的可能性, 它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信息, 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愉, 促成学习的最佳心理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注意:(1)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力求美观大方、屏幕内容可读性强。(2)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 合理组合呈现方式, 确保重点内容得到突出。
2.2按照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双边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适时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教学方式,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信息量小、表现形式单一,一些难以用语言文学、静态图形说明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想象困难的知识点无法表现出来,教学效率低。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立体的、多方位的展现出来。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2、3]。
2.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必须与教学内容适应。课堂教学之中, 可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例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动态的演示锋面的运动,让学生感觉它的形成过程。但讲锋面的特点,我用粉笔画。因为它是重点,必需要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印象。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知识理解透切,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但在利用时,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备课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先导和基础
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注重教学设计, 应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避免重形式、轻内容,对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课件运行、测试、提问等,都要事先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做表面文章。
3.2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与学当中来。
3.3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
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防止“电脑+教师”,即现代化的错误思想产生。
4.结论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也永远取代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法,藉此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认知规律,形成一套合理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建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 教师, 2009(8):101-102.
[2]朱西平,支希哲,侯美丽.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71-72.
【关键词】高效性;教学改革;中国地理
【作者简介】陈桂秋,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155-05
一、问题提出
中国地理课程在师范院校地理学科中是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过程包含着地理科学理论的传递、地理学科教师素养的培养以及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使命,可以看出中国地理课程的重要性。为此,许多教师围绕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性以及研究性等方面有较多的成果。王静爱等依托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平台来开发中国地理网络教学,提出项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甄江红研究了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四重四轻”问题:徐晶对教学中忽视能动性、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陈昌海提出的培养开放的地理思维能力来完善学生地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周秉根、白景锋等探讨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面对教学内容庞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的互动性缺乏、教学内容与国土开发建设现状脱节等影响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解决,仍有诸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从高效性的角度考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少,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二、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地理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对教材、教学方法与过程以及有效性等方面都在加大研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全面但与国土开发建设现状脱节
从内容上看,中国地理教材内容的安排,大体上由上篇总论、中篇专论、下篇分论三部分构成=上篇与中篇系统论述了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下篇则分章论述各区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特点、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这样的体系结构较全面且内容丰富。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从学的角度看,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繁杂量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从教的角度看,按照地理的系统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分析展开,还会出现不同程度内容的重复,直接降低了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顾及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授课,不可避免地出现逐章讲解、呆板沉闷的课堂氛围。从教学内容更新度看,也正由于内容多而复杂,给变更调整增加了难度,间接造成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关注不足。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性,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问题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重大国情及其动态以及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无法纳入教材中。总而言之,教学内容与国家发展建设的实情脱节。导致教材引导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二)课堂理性分析偏重而实践性缺乏
中国地理课程的意义,是引导人们顺应进化的群居性与现代性需要。在人的自然属性转化的过程中,社会性需要得到凸显,使人们的生存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面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在课堂分析过程中,普遍采取知识点的线条式分析与网络式综合分析方法。首先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框架,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植入融合。这样做对面广量大的教材内容而言合适,对于点状知识的深入分析就显得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导致对身边地理环境分析能力的提高有限。其次,在教材内容的引导上,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的引导,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对融入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具体问题分析较少:加上有限课时与大信息量教学内容的矛盾冲突的存在,使实践环节显得薄弱。即便是必需的实习部分,如基本理论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实践、野外课堂教学实践等内容被忽视与弱化,致使相关的实践内容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课程实践性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作用与效果。除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外,还致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与地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极不相符。
(三)授课方法单一,缺乏参与性
当下的课堂教学平台较传统的仅以讲书本为主的课堂教学丰富了很多,且有很好的便捷性,现代的教学用具,如谷歌地球、谷歌地图、PPT地理课件、地理专业网站链接、3D动画演示等等得到广泛使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视觉展示上发挥了很好作用,同时也成为教师解决信息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的主要手段。教师使用现代手段赶鸭式开展教学,高频地使用多媒体。教师只顾讲、学生只用听与记忆。这种长期用PPT授课的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学习注意力将逐渐游离。加上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的空间而产生惰性。这种参与度小的教学过程,直接妨碍了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辅助教学资源不足
从量的角度看,当下网络社会的资源平台,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海量的参考资料,如电子地图、地图册、各式的景观图片等,对于信息含量大、内容广泛的中国地理课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量大,且已经完成了空间框架的定位,方便地理信息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分析。但从质的角度看,以上资料承载的信息重点不突出且复杂,对学生而言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传统类型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挂图是地理信息分析的最好平台,然而数量却非常有限。课堂教学工具如地球仪自转的动态性展示、三球仪的综合性演示、地域空间的地理要素布局演示等的匮乏,致使丰富的地理过程和图表资料难以向学生展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从针对性的角度看,可结合学生日常参与的游戏项目开发教学资源。以军旗、象棋、纸牌、麻将为例,在这些游戏中,地图有陆地型和水域型地形,不仅有平原、山地、沙漠、盆地和城市,也有湖、小河、港湾、列岛和巨型岛屿,既分冬天和春天季节,也有早上、中午、黄昏和夜晚的时间差异。目前,借助类似于游戏个案的教学辅助资源开发极少,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这种挑战要求对现有的培养环境进行思考和调整,克服教学实践中诸多不适应未来人才素质要求的弊端。为此,基于高效性的角度,应该把握住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来突出学科特色。
(一)拓宽知识视野。突出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
中国地理教材内容包括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蕴含着人与环境、社会的知识技能,人文地理蕴含着人与人关系的知识,本质上理解是前人积累的生存经验,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的协调经历的总结,这是课堂教学任务要特别突出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首先,要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炼思想性。其次,分析综合性强调特殊性,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要强化总论部分的综合分析,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人手,着重分析、探讨地理环境整体结构、分布规律及其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又要重视分论部分的区域研究,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使学生掌握各区域鲜明的个性特征,并深入探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最后,强调生活性。遵循传统思维习惯眼见为实的原则,选择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教学中可以本地区为范例。详细分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及内在联系性,使生活性、思想性与综合性有机融合,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专业教学特色
通过教学改革,突出学生感知力与表现力的培养。感知力表现为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感知训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感知训练;表现力的培养,有提升自身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的需要,有为国家、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负起责任的义务意识。为此,首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要素的有机组合实现地理要素的动态演示,弥补中国地理教材在表现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便于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感性的认识,既能突出教学重点,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思想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突出师范特色。高师地理专业肩负着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加上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这决定了中国地理教学与教育实习的紧密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中学地理教材相衔接,突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与师范教育的训练和教学方法的传授有机结合,提升中学地理教育的表现力,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地理教育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强化野外考察的过程,通过实地考察,设计观察目标,自己收集资料分析对比一系列实习内容的实施,针对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调整教材整体框架并完善教学内容
要在实现高效性的前提下,思考课程内容的目的性、逻辑性、与国土开发现状的有效结合。目的性就是要实现人人心地善良。这里的心是心理,是基于心去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地是地理,是基于地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地与理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的关系。对人来说,当他看地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自为的存在,也就是人类所关心的地。人类关心的世界就是一个人化的自然世界,并使其在历史的时间中展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人地关系的不顺,就是目前自然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课程内容的要点反映在良性关系上,即要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人的行为上,这既是善良的始点与终点,也是目的性的落脚点。
基于指导思想进行各章节排序的逻辑性梳理,中国地理教程可进行这样的调整:第一部分由原第十章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工程、第一章的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第五章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构成;第二部分由第二章的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九章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第十一章的中国海洋地理、第十二章的中国东部地带、第十三章的中国中部地带、第十四章的中国西部地带组成:第三部分由第三章的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四章的中国国土开发组成。综合来看,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环境基础,第三部分是环境变化,能够在强化三部分的逻辑性中,更多地产生思想,在思想的层面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可以解决原有内容框架下仅强调面上概括性的分析结论而忽视点的分析现象。
国土开发方面。从中华民族对地域开发的历史看。从农业开发、工业开发与伴之而来的城市与交通建设开始,进一步发展为国土的综合开发,即形成若干具有明显特征的国土开发区域。中国人口及城镇化这一章节中可以知道,人的行为和心态的变化:哪里的环境好,资源多,土地肥沃,经济实力较强,哪里居住的人口就众多;而人口规模大且与日俱增,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西稀的格局:再加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人越多的地方,贫困差异也就越大。这种存在必须通过技术解决,技术这个架构是内在于人类的本性的。无疑,当下的城镇化、水资源短缺、气候资源恶化等热点问题,尤其是社会缺少对公共资源的分析与把握的情形下,应加入到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研究解读。中国城镇化的速度非常快,导致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增长造成对空间的过度占用,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量。并且导致污染强度增大。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诸多的行动要求应该落实到教材内容各章节的教学中。
(二)强化内在乡土地理的实践性
在研究区域的环境变化规律时,常常模拟不同空间格局的情景来进行教学分析。首先要有各种类型数据的获取。把一些零碎、简单的模型整合在一起,运用演绎、假说、模拟的模式求证思路,提高科学的解释和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其实,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不乏乡土地理的案例,通过对学校附近的代表性资源的考察分析,家乡环境问题的野外观察分析,相对于网络海量资料分析来得直接,而且切合实际并具有针对性,是力所能及的本地地理类资料积累途径。为此。中国地理的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抛弃对当地空间和尺度的关注,而且要强化其实践性。
以广西的乡土地理为例。以南宁市邕江竹排冲为考察点。发现邕江岸边丢弃大量建筑废料与垃圾,汽车驾校的训练场建在淤泥堆积的河滩上,河滩上种植玉米、茄子、南瓜苗、空心菜等短季节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在降雨时直接冲入邕江,造成水体污染。从竹排冲排出的污水虽已经过处理,出口处江面依然漂浮着一堆堆白色气泡。且排污口流出来的污水是黑色的,污水与江水交汇处,大片江面被染成了灰色。考察中直观感受到此地带水黑发臭,垃圾遍布河流两侧;印象中的南宁市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绿城。考察中发现了现实南宁与印象南宁的差异,就不难理解建设美丽广西、美丽南宁的必要性。
又如对南宁市民族大道与石门森林公园景观树建设的考察,发现作为城市绿化的景观植物大小叶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根系对硬化道路产生破坏性。这提醒相关部门,在城市绿化过程中,要先正确认识树种根系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力度,再考虑是否种植该树种。不能为了一时的绿化效果而盲目地上马。至少要考虑到后来20年的效果。再如对广西民族文物苑的考察。民族文物苑以直观的形式向观众和游客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相关情况,塑造、诠释了新的民族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室内陈列的延伸和扩展。文物苑的功能是增加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增加实物资料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便于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利于继承、发展、弘扬广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然而,看到的民族文物苑规模较小,且展示出的民族种类较少,难以反映出广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多,让人感觉这不像是展示民俗文化的文物苑,其中内置的21家卖场店更像是一个餐馆集中群。考察得到的事实,文物苑的史料作用、借鉴作用以及教育作用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也没有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文化的出发点。
以上例举的是乡土地理的便利与亲近性。不管是对自然状态的环境考察。还是对人文环境进行教学分析,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使教材的理论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利于提升发现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高参与度教学方法的实施
要改变中国地理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就要将过去以教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关系,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唤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
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知识点的空间位置确定。换句话来说。认知地图空间才能实现行为研究与信息技术发展、社会与空间的交互作用,才能使人从自然人走向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使地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转向社会地理环境、行为现象地理环境: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立足于人的行为来理解城镇化、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此。对位置所处的地理空间的认知非常重要。在球体上手绘范围的变化,世界(大、粗)到中国到某地域(小、细)后再综合,区域的位置,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表现,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完成球体上各地域空间位置的确定后,转换为平面图纸上的位置确定。通过大陆框架图的手绘训练,确认东西南北中与五岳的位置,认知中国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人地关系的主线,从位置到地形、河流、气候、土壤、动植物、矿产及人类活动,以人的骨架、血脉、皮毛的构建关系理解。对河流、山脉、地势等通过动手构建沙盘方式,体验到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并理解这种格局对人存在空间的改变。对于教材里需要强化的插图、地图,宜采取学生手绘形式教学,通过方格放缩法、取关键点标注,实现形在神在的教学主题表现法。开展区域地带发展的学习时,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家乡环境问题进行收集,在课堂上以PTT展示来完成。这样的课堂活动实施就把教材内容细化与延伸,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看、听、想、读、说、写、做、玩的不同行为对知识获取与整合的效果。高参与度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独立的科学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更能充分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突出中国地理的文化性与生命力。
五、结语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