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告
x 广告

高考落幕,新汽车需要怎样的人才?_环球看热讯

时间:2023-06-11 21:46:06 来源:搜狐科技

又是一年高考季,将近1300万名高考生奔赴考场,随即奔赴远方。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高考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起点,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亦是如此。


(资料图)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现代工业强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一战时的美国,二战后的德国、日本都是如此。反映到现实层面来看,出于其就业维度广、薪酬丰厚等考量,汽车相关专业也向来是每一年高考生们志愿填报的“香饽饽”。

不过,当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产业格局、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与生态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样的背景之下,无论是考生、高校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传统汽车工业所链接的相关专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落差和窘境;另一方面,车企们的“抢人大战”却愈演愈烈。在这场考生与车企的双向奔赴中,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成为市场讨论的“C位”,与此同时,更加值得探讨的是,若干年后,车企们所需要的汽车人才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1

高校端:从“顶流”到“过气”

曾几何时,传统汽车工程专业还是高考生们志愿填报的“顶流”,尤其是内燃机、发动机等细分专业,分数线常年居高不下。

然而,从2018年开始,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以非化石燃料作为动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确定性”路径,“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开始走向舞台中央。相对应的,车企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转向计算机、电气工程等智能网联、电气化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

这直接冲击了身处大学这座“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们。事实上,从各大车企的校招计划中便能够初见端倪。以一汽-大众为例,2020年开始,其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车身结构)等专业学生的招聘计划就已经宣告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翻倍。

对此,一些“点背”的学生的直观感受就是:进校时还是朝阳专业,还没等到离校就已经变成了夕阳专业。与此同时,以往只需要在车辆相关专业内部进行的同类竞争,现如今随着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外溢,竞争也在同步扩大。

但当时代的灰尘落下,并不会考虑个体的命运如何,能做的,只有适应。

为了提前规避就业“风险”,一名即将毕业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表示,从大三开始就已经在着手准备读研,未来将往智能汽车方向进行深造;而另一名车辆安全方向的学生则选择回归机械大类,从而减少车辆工程专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曲线救国。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在积极寻求变革,拥抱变化。

数据显示,2022年多所高校新增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专业,如北方工业大学的智慧交通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可持续能源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的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等等。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将“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与长城汽车展开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与测试方面,进行深入共创。未来,长城汽车也将作为这一专业的主要实习基地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新能源、智能网联等相关课程,意图从侧面加强学生与新汽车时代的适配度。

2

企业端:困惑、错位和重构

先抛出问题:新汽车时代,车企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

我们说,过去造一辆车,所围绕的无非是变速箱、发动机和底盘三大件,配合的是生产制造、销售、售后三大利润环节。但到了新汽车时代,整个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链都在发生偏移,车辆硬件、智能软件、补能体系等都需要去做全新的布局。相对应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自然地进行迭代。

据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中,近50%从事电气、机电及软件工程师等中高级技术类工作,而在传统汽车行业人才中,占比最高的是项目管理类人才,技术工程师岗位的总人才比重不足30%。此外,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普及,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联姻”不断加强,大数据、AI、区块链等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声高涨。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数字化人才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车企们抢夺的对象。

事实上,这样的趋势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智能网联方面,据测算,到2025年,“懂汽车+懂软件”的智能网联复合型人才的净缺口将达到3.7万人,而这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

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结构存在严重的错位问题,IT背景的人才不懂车辆的系统工程,车辆专业人才难以融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而智能网联人才需要的是对这些知识的深度融合。”

必须承认,这种错位的重构不仅需要高校端去从源头去做调整和改善,更需要企业端积极进行培养和转化。在挖掘新汽车产业的运作逻辑的同时,挖掘对于人才的需求点,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3

职业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

除了高等技术人才教育之外,聚焦于新能源汽车蓝领化、实用性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也同样不应该被忽略。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车辆的生产制造、检测维修完全颠覆了以往的维保逻辑。一辆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中包含上亿行代码,一个电池包占据整车价值的40%,400V甚至800V的电力系统架构成为主流,这不仅对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路产生冲击,更加小而精的细分专业也对学校和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预见,在新汽车时代,以往老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失灵。相应的,对于职业教育院校的依赖便会因此加强,如何加强对于新能源汽车蓝领工人的培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新思考。

事实上,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不少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新能源汽修专业。但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新能源汽修往往依然与传统汽修专业混为一谈,难以有效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部分职业院校而言,并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系统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以动力电池为例,在涉及到动力电池的拆包、均衡、气密、诊断等步骤的课程,几乎还没有学校开设。更不用提激光雷达、智能座舱芯片等涉及到数据解析、软硬件适配的维修模组。

但另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的学子们来说,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也同样意味着机遇。在新汽车时代,一个汽修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再必须经历从打杂、拜师、油污中摸爬滚打的传统晋升逻辑。相反,一个接受新能源汽修系统教育的学生,很有可能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

一句话,新汽车时代,无论是高等院校中技术人才的教育,还是职业院校中蓝领人才的培养,都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源泉。随着新一年高考的落幕,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才教育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